臺大研發新系統 為OLED產業提供開發新方向
楊惠芳/臺北報導 (2024/4/12)

為使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在手機、電腦及電視等螢幕上有更明亮、色彩更豐富的效果,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汪根欉及周必泰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全新的「超分子激發錯合物」系統,此系統為未來開發低成本、高效率的OLED元件提供了新方向。
國科會昨天舉辦成果發表會指出,這項研究成果已於今年一月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化學》上發表。OLED 面板具有輕薄、色彩飽和度高、亮度高、可彎曲、低延遲等優點,近年已逐漸在手機螢幕市場成為主流,但 OLED 也因使用含貴重銥金屬的放光材料導致製作成本高昂,限制進一步普及率。
汪根欉表示,為提升OLED顯示器的優勢,研究團隊使用「熱活化延遲螢光」的技術,該技術可通過特殊結構的有機材料,更有效地將電能轉化為光能。
另外,研究團隊採取了創新策略,設計並合成出一種高度對稱的籠狀分子,透過該籠狀結構當作平臺,可在實驗室中直接人工合成新材料,不用自然金屬,成本也可量產而下降,更可調控超分子的放光顏色,展現出多樣性及靈活性,可開發出既便宜又高效能的OLED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