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老爸的英倫教養札記
陪伴是最值得的投資
近期臺灣媒體報導,某補習班「分享」一對兄妹在每天緊湊的學習行程下,睡眠不到六小時。身為精神科與睡眠專科醫師的小孩,我們家小兄妹從小必須恪遵父命,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例如睡前避免接觸光線刺激,不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食物,臥室儘可能沒有光線等,旅英期間,除非旅遊或有朋友來訪,都保持九點前上床的習慣。聽到這樣的新聞,小孩很好奇:「他們不累嗎?」
課後只能安排補習嗎
我的臺灣朋友對於這樣的課後活動,大多不以為然或嗤之以鼻。我自己在國中三年級下學期,第一次報名某補習班的「黑馬營」,沒想到成績瞬間從全班十名左右進步到第二名,或許因此,班上有十多名同學立刻報名這個黑馬營,可見針對臺灣的考試,短期、密集、有系統的訓練,是可以有效的提高分數。
不過長期而言,我不知道這樣的補習是否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例如犧牲其他的學習機會。我國中時多數的課後時間做兩種休閒活動,一是打籃球,二是看報紙,尤其是看體育新聞,那時候《大成報》還沒倒閉,《民生報》也還有實體報紙,每天放學做完作業,如果沒有打球,就在母親任職學校的圖書館看至少四份報紙,因此,我有一段時間非常認真考慮未來要成為記者。
國中最要好的朋友阿德,有一天問我每天放學複習功課多久,我說做完作業就去看報紙,他完全不相信,覺得我騙他,不夠朋友。那時候我真的不知該如何解釋。現在回頭看,廣泛讀報對於考試雖然沒有直接的幫助,但顯然拓展了我的背景知識,提高後續的學習效率,也很可能增進文字表達的能力和建立批判性思考的模式,這些都不是補習可以快速習得。
尊重小孩興趣為優先
來倫敦前,胖丁已經上小學,會在課後去安親班寫作業,週末除了直排輪課程,沒有固定的活動。
來到倫敦後,學校提供每天至少一種課外活動,讓有興趣且父母比較晚才能來接的學生參加。我們參加過合唱、跆拳道、西洋棋、演劇(drama)、電腦等課程,社區裡也有額外的課程。以我們社區來說,最熱門的應該是芭蕾舞和足球。此外,荳荳每週參加一次女童軍(Brownie)集會,胖丁則每週去Sir John Soane's Museum(約翰索恩爵士博物館)參加小建築師營(Building Explorers)。
這些活動和升學考試都不大相關,卻都很熱門。我們的選擇除了根據活動的可及性以外,基本上就是尊重小孩的興趣。
自從發現胖丁班上有父母會在孩子小學階段就考慮送進私校,或選擇學區,我也和更多英國朋友討論他們的成長經驗,以及他們如何看待子女教育。
看來和臺灣類似,總有一部分經濟條件許可的父母希望孩子提早起跑,但更多高學歷的英國朋友表示他們小時候的經驗和我比較類似;甚至有一位劍橋大學博士畢業,現在已在某知名學府任教的朋友回憶,他大學之前幾乎都在玩,進了大學才覺得自己「真的開始學習了」,這似乎和我聽到有些臺灣朋友的經驗相反──大學前都在學習,進了大學,學習反而停滯了!
來自補習現場的省思
阿德國中時就確立志向,想當教育部長或補習班老師,後來他成為補教名師,而我因為工作的醫院不在繁華的大城市,在臺灣時曾請教他,是否應該把孩子留在資源較多的大都市就學?
沒想到阿德居然對我說,在他看來,父母的陪伴還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把孩子送來他這邊上課,其實是因為自己沒有時間教孩子。
我想:雖然在某一個階段,我應該還是會考慮讓孩子進補習班加強課業,但是阿德的話卻常常提醒我,工作忙碌之餘,別忘了陪伴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