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網路叢林中 做孩子堅強後盾
「老師,有一回我聽見小孩在房間裡罵人,明明就他一個人……原來是在玩網路遊戲時和對方吵起來,兩人根本不認識。」一名媽媽憂心的說。
「你們家是線上吵,我們家是跟同校的人吵架,線上不和,在學校還會遇到……真擔心會出事。」另一名媽媽加入憂心行列。
「如果在學校吵架,我想學校應該有方法處理,我們家女兒才讓我擔心,在網路上認識了好朋友……」第三名媽媽將憂心拉高層級,不過還沒說完便被其他人搶白。「可以認識好朋友喲,這也不錯呀。」「是她自以為的好朋友吧。前些日子看她舉止怪異,情緒低落,問她都說沒事,不一會兒,又開始發呆。」這名媽媽形容的情境,確實讓其他父母開始聚焦聽她的故事。
在此不詳述帶隱私的橋段,但在她說明的情境脈絡中,讓我「讀到」了一種訊息,一種因為一開始就對網路世界極其擔憂,以至於從小嚴厲限制孩子在網路上的各種行為,到頭來卻發現孩子「越過」自己做的事。
想起了一則社會事件,有一名國中女孩驚恐無助的躲進超商櫃檯,蜷縮在角落顫抖哭泣,經警方與旁人安撫後,才理解原來是在網路上認識了新朋友,相談甚歡,且決定相約碰面,只是這一見面卻是噩夢的開端,因為對方聲稱此次見面是「特殊工作」的邀請,所以要求女孩付一筆昂貴的費用……這突如其來且超出女孩經驗範圍的舉動,讓她無法承受。
這樣類似的社會事件,我在幾次工作坊都曾聽聞家長敘述,「從網路上不經意的接觸陌生人,經相談甚歡後決定相約碰面,在滿懷欣喜與期待的見面後,最終落在失望與幻滅的沮喪中。」
我常常想,這看似不算短的「起承轉合」過程,父母在哪裡?
如果認為上述情況,一定都是不留心或忙到無法關心孩子的家庭才容易出現,那就錯了,因為樂意騰出時間參加工作坊與陪伴孩子的父母,依然會遇到。這倒不是說陪伴也無濟於事,而是在數位時代裡,陪伴的方式須稍作微調。
‧逐步調整的管控
回到上半段文章提及,從那位媽媽口中讀到的嚴厲管控,我相信管控的效果,但要隨著孩子成長逐步調整,接近青少年階段嚴厲管控常是衝突來源。
‧管控來自於參與
我常在講座與專欄中提到面對數位教養,家長「參與」孩子數位生活的重要,因為在實際參與中的理解與互動,有助於提供適合自己的管控形式。
‧參與會帶來對話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參與數位生活,自然而然懂得親子在數位活動中的喜怒哀樂,擁有共同語言,隨著子女長大有助於養成對話的習慣。
‧對話給孩子後盾
孩子在網路上難免遇到好奇與困惑,我們不是只嚴厲的告誡禁止之事,更該提醒可做的事,例如跟家長、師長或可信任的友人溝通,讓孩子減少在孤單中自己做決定的時候。
數位時代充滿新挑戰,孩子要練習的事還真不少,當他遇到挫折時,總希望回頭看見的是一張依然願意接納他的臉,與一雙願意擁抱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