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書市機制 厚植軟實力
(2024/2/24)
臺北國際書展現正在進行,今年有來自三十多國、超過五百家出版社參與。這是出版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展場中到處可見出版編輯人的創意,期盼將作品推到大眾眼前,吸引讀者青睞。不過,在熱鬧的氣氛下,仍難掩臺灣書市的隱憂。
趁著國際書展,有電商端出紙本書一折起的優惠,這使人想起去年兩大電商的折扣戰,新書甚至下殺到六六折。此事經出版界呼籲,公部門出面協商,最後僅與電商達成建立溝通平臺的共識。但電商大幅折扣賣書已成常態,壓縮出版社合理利潤後,也可能限縮新書的出版。書籍作為文化商品,要如何符合市場機制,又能保住出版者的生存空間,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擴大閱讀人口,文化部這兩年推出文化幣、獎勵實體書店舉辦市集等措施。據統計,去年文化幣約有近五成用於購書,顯見對書市確實有所挹注。今年起,文化幣常態化且擴大為十六歲至二十二歲,對於文化幣的使用與書店市集的效應,應持續追蹤分析,以期放大效益,達到帶動閱讀風氣的目的。
文策院日前也宣布將邀請出版界、專家組成「出版產業研究委員會」,定期提供數據,使業者能掌握市場真實樣貌。臺灣的出版社向以小而美著稱,出版人以有限條件創造多元蓬勃的書籍,是社會珍貴的軟實力。在書市面臨巨大挑戰之際,期待公私部門協力,健全書市,使臺灣的出版活力源源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