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家人溫暖支持 孩子網交不迷航
和大學生相處,讓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我教,我也學」:我教他們該知道的「知識」,他們教我該知道的「常識」,尤其在現今數位時代,許多更新而變化的事實,須由常識回頭修正知識,包含學生父母最關心的網路社交行為。我先從幾個熟悉的情境說起。
情境一:速食店裡,大學生與小學生同桌吃套餐,他們時而掩嘴歡笑,時而專注聆聽對方說話。
情境二:餐廳一隅,一群人歡聚,從剛出社會的職場新鮮人、清純充滿活力的大學生,到不時想插話的青少年。
情境三:野外踏青,柔和溫暖的陽光映照著父母追逐幼兒的幸福畫面,一名大學生用手機幫大家記錄溫馨時光。
我們不妨依據前述這幾種情境,猜猜這群人的關係。第一個,一看便知是家教和學生吧!至於另外兩個,也該是朋友聚餐或旅遊,順道「攜帶」自己的弟妹參與……可惜答案是「X」。如果不是大學生告訴我他們的經驗,我還真學不到這門「社交常識」喲。
這群大學生回憶小學時候的興趣,其中一項就是打電動,他們不僅「打電動」,也喜歡「聊電動」,而聊的對象從每天可以見面的同學,逐步延伸到正和他們一起在線上作戰的隊友。因為這些隊友具有深厚的「革命情感」,所以談起電動遊戲很能「感同身受」,不用敘述過多的前因後果,便能引起共鳴,達到情感交流。
於是,有人建議把線上的關係拉到真實世界來,大家繼續做朋友,然後衍生出上述各種情境,從他們小學時一直相處至今。我姑且稱這種從網路衍生而來的人際關係為「忘年之交」吧!這經驗回頭修正與提醒不少事情。
‧線上遊戲延伸到實體交友的誘因增多
不論是研究結果或平時觀察,都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過往玩電動重視「個人表現」,即使彼此連線對戰,依然會比較分數高低,但當連線外多了可以互相對話(語音、文字)的平臺,接觸機會多了,情感自然而然的加深,也提高相約見面的誘因。
‧當孩子與網友約見面,父母是否知情
我的學生多半提及他們的父母不論忙碌與否,都知道他們玩什麼線上遊戲;在相關提醒下,有時真想與網友見面,不免偷偷「先斬後奏」,就是即使「先斬」,也知道要「後奏」。換言之,父母再忙,也要掌握孩子的「動向」。
‧網路社交的需求不取代親情
原本我好奇是不是因為家人太過忙碌,以致學生到網路上尋找情感慰藉,結果發現並非如此,他們和家人的關係良好,甚至覺得家庭溫暖。因此,純粹是遊戲時遇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也因為如此,網友見面不是為了尋找取代家人的機會,就是單純交友。
‧練習辨別朋友,同時增廣見聞
在學生的回憶中,我發現他們常是網友群裡年齡最小的,所以大家特別關心他們,當作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的照顧與教導,他們口中這群哥哥姐姐,如今出社會、結婚或生子,依然定期聚會,在他們身上學習到不少家裡「沒教的事」。
聽這群大學生「從網路延伸到現實」的社交故事,我為他們慶幸沒遇到新聞報導的「社會險惡」,也由上述提醒,思考如何善用網路,幫助更多孩子遇到一起良性互動的「忘年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