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老爸的英倫教養札記
鼓勵主動學習孩子展現雙語力
「培養子女的國際視野與英語能力」是我和妻子決定全家一起出國的重要動機與目標。踏上不列顛群島前,兒子胖丁在臺灣念國小,女兒荳荳讀幼兒園,都沒正式學習英語。雖然旅英前輩都說多數臺灣旅英家庭的子女從零基礎(或幾乎零基礎)開始學起,而且「很快就適應了」,我們仍半信半疑,憂心孩子上課聽不懂,甚至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
這樣的焦慮持續到孩子進入倫敦小學的頭幾個月,雖然看起來兩小確實在學校過得滿開心的,也認識一些朋友,但在家看英語節目,或在社交場合和旅遊時,能發現他們的英語能力有限,荳荳尤其明顯。或許也因為她的中文基礎相對薄弱,許多單字的意義她不了解,得用不熟悉的語言嘗試理解新概念,無法像哥哥一樣將英文學習建立在既有的理解框架下。兩人在臺灣時都滿勇於表達意見;到了英國,胖丁依然如此,荳荳卻常在陌生的社交情境中露出「尷尬但不失禮貌的微笑」。
宜有母語為根基
兩小約到旅英第二年的中段,我才覺得他們能充分表達自己:閱讀英文書速度變快,還會教我和妻子俚俗用語。
胖丁可以在全校活動單獨表演,也可以在我們與其他成人交談時參與談話,甚至講笑話,而且看來對他的中文能力沒有顯著影響;荳荳就不大一樣,雖然可以用英文表達想法,和哥哥用英語吵架,但要她用國語重說一遍,有時會出現「他一歲老(He is one year older……)」的錯誤中文文法,讓人哭笑不得。
關於雙語能力,多數研究認為宜儘早開始培養,但雙語學習是否影響母語能力則有不同研究結果。
香港中文大學曾比較該校學生與來自北大、哈佛的交換學生的中英文能力,發現自小接受雙語教育的中大學生「平均」英文能力確實比北大生好,但「平均」中文能力比不上北大生;英文測驗的高分群比不上以英語為母語的哈佛學生,甚至比不上北大的頂尖學生。
這研究有多種解讀方式,可以解讀為「學習第二語言可能影響母語能力,尤其是較細膩深刻的高階能力」,也能表示「高階的語言學習者即使不是長期生活在雙語環境,仍可能充分習得優異的外語能力」。
這項研究的延伸思考,是「語言學習要到什麼程度才夠」。如果只是應付日常生活、學習、工作,那麼犧牲細膩高階的母語能力來成全足夠的第二語甚至第三語能力,似乎也是一種策略。
以目的設定程度
我獲悉最近臺灣考慮將英語納入官方語言,也看到因刪減古文學習而有些紛爭。我認為要學到什麼程度,端看學習目的。我除了中文為母語,英文接近母語人士以外,也能以法語溝通,但我可以快速大量閱讀中文書籍,並因體驗古文的意境而落淚;也可以稍慢速度閱讀狄更斯的《遠大前程》,並將內容運用於演講,但無法以法文進行專業討論,更遑論理解詮釋法國古典文學。
旅英近三年來,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外語學習目標已經達成,而兩小能從零到具備基礎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除了學校老師的指導、自身努力,以及我和妻子的協助以外,我覺得同儕與興趣的影響很大,例如胖丁喜歡玩寶可夢卡,我本來覺得滿浪費錢,但看他因卡牌遊戲交到更多朋友,還在請我買寶可夢卡前上英文網站完整了解卡片的演變、不同玩法甚至比價,這些紙牌就不只是遊戲,也帶來多重的學習。
我也擔心返臺後孩子的中文程度跟不上同儕,英文能力也慢慢流失。不過回想我跟隨父親到美國短短數月,開了眼界,靠回臺後的學校課程、家庭教育和我的興趣與主動學習,例如看原文網站、寫文章投稿、參加中英文即席演講比賽等,也培養相當的中英文能力,就覺得不管他們的語言能力進展到什麼程度,不論在哪個國家,父母應該幫他們維持學習語言的興趣,讓他們保持主動學習的習慣,那麼或許不只中英語,發展第三語的能力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