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實踐

(2023/12/2)

 國際教育評鑑協會日前公布「二○二二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結果,調查分知識內容、情意態度、行動參與三面向,有二十四國的八年級學生參與評比,臺灣在知識面向名列第一,對族群、性別、移民平權與環境保護等議題的支持態度,也高居首位。顯見臺灣國中生普遍具備公民認知,並能尊重多元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動參與面向上,臺灣學生參與班級選舉、學校運作等事務,高於國際平均值;但是參與校外組織的比率,包括社區志工團體、宗教團體、政黨附屬青少年組織,則低於國際平均值。

 公民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思辨判斷力,更重要的是付諸實踐,促使社會共好。但國中生課業壓力大,學習時間往往超過十小時,多數學生的生活範圍僅限於家庭、學校、補習班,難有餘裕關注周遭環境,遑論採取實際行動。這恐是臺灣學生公民行動力不足的主因之一。

 目前第一線教師已將生活議題融入課程,使學生具備公民認知與情意,在不加重學生負荷的前提下,或可進一步將社區行動導入課程,帶領學生在真實情境體現公民素養。公部門也可創造更多機會讓兒少參與公共事務,例如擴大現行的高中職參與預算與提案方式等。當然,家長更可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一起參與社區事務,思考在各種議題中可扮演的角色,為未來的公民參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