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追求卓越創新 仍應心懷人文

文/劉容襄(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3/10/12)

 不久前,我的牙齒動了「工程」,醫師說「完工」時間視情況而定,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在「開工」後的兩週,我遵照醫師囑咐,保持「靜默」狀態,盡力婉辭「滔滔不絕」的講座、課程和會議,卻避不掉非我能力所及的醫材小瑕疵。

 於是,在雙方都忙碌的情況下,我努力找出能和主治醫師約會的時間,但常事與願違,還是得勞煩其他醫師協助。於是,雖然我想問些細節,醫師間「擔心逾矩」的默契,總讓他們欲言又止。這我絕對可以理解。不過,我倒是想起過往曾有過不愉快的就診經驗。既然是不愉快,就不多說了,只是那段時間讓我感受到診間裡的醫師只看見「病」,不在意「人」。

 任何情境中人都是重點

 我們暫不討論各種現實環境,但任何情況下,「人」應該才是重點吧。

 那次的經驗成了我和具科技背景的友人茶餘飯後的話題,他們也頗有感觸,尤其是自述因工作時間與壓力導致的身心影響,他們都和醫師定期會面,也想在難得的會面中多取得一些醫病時間。

 話說回來,科技人的忙碌也不輸給醫師。難得相聚,但當友人一說到科技,我往往就被隔絕在話題以外,尤其他們說起晶片相關術語,我更是聽得「霧嗄嗄」。但我豈是甘於被「晾」在一旁的人?所以總找機會搶一下話語權。

 「你剛說的那個○○是用在汽車裡面……自動駕駛的?」「對呀,可以這麼說。」「自動駕駛雖然方便,好像對駕駛人挺危險的。」「那是○○部門處理的,我們是做○○。」「可是這○○設計也應該考量不同年齡人的需求。」「這是○○部門處理的,我們只處理○○。」

 和科技人談天是種享受,可以增加不少新知,也可以在各說各話中找到愉快的體驗,不過總有一點感受:這些朋友對「科技」的興致超過對「人」的好奇。

 科技光環應普照平凡人

 當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我總忍不住想:現今的科技與生活如此密不可分,那些在源頭研發的科技專才,對一般人的生活是「體會」還是「猜想」?前者重在人,而後者重在科技。

 聽一位醫師友人提起,小患者的父母常利用孩子就診時間,請教他親子相處的問題。大家聞言,都好奇這樣是不是會拖延看診時間,讓候診的人抱怨連連。醫師友人說,他起先有顧慮,而且有經驗的護理師會刻意提醒他,但是後來大家都不以為意了,因為不願等待的人自然會轉看合適醫師的門診;願意等待的人則是體會過曾在診間被善意對待的良性感受,以至於認同等待的價值。

 不過,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醫師友人描述那些探求病因的父母,他們的困擾通常不在病痛本身,而針對孩子,所以朋友發現:花多一點時間談論他的經驗和看法以後,許多沉重而令人苦惱的病漸漸輕盈許多。

 很慶幸我們周遭有許多看見「病」更看見「人」的醫師。同樣在科技不斷大躍進的數位時代裡,也期待聚光燈照著的,不單是「科技」的價格,還有「人」的價值,而且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