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雙語教育
初期雙語評量 檢視校園環境營造

臺灣正如火如荼的推動雙語教育,雖然各地作法不同,但學校體系雙語化已成為整體共識。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該如何創造雙語教育的正向實踐循環呢?本文將根據我過去幾年參與國中小教育現場的雙語教育歷程,提出一些想法與建議。
設教師專業社群
建良好雙語環境
建置學校內良好的雙語互動環境,是能否成功推動雙語教育的首要條件。雙語教育絕對不是校內設幾節雙語學科課程,再加上既有的英語課,就可以使學生成為雙語者。而是校內所有教職員工都應該使用雙語,作為學生的典範。
除了環境建置之外,如何讓學校內的雙語長久實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學校可以參考的方式之一。專業學習社群在國民教育階段已推動多年,一方面教師熟悉專業學習社群的概念,學校也多有對社群運作的認識與基礎;另一方面,國內外皆有研究顯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能有效建構正向學校組織文化。
然而,雙語教師的專業學習社群有幾點須注意。首先,雙語教育的主力雖然是學科教師,但社群內須有至少一名英語教師。學科教師雖然了解學生對該科的先備知識與程度,但不清楚學生的英語程度,有英語教師在社群中,可以協助學科教師理解學生程度,用學生能理解的英語授課。
其次,在學校人數許可下,學習社群最好是由領域相近的學科教師組成。因為一名英語教師能協助的領域,以及參與社群的時間有限,儘量讓一名英語教師與同一或相近領域的學科教師一起合作,在工作的負荷上比較合理。
何時開始評量?
任何關於教與學的改變,都免不了「這個改變究竟對學生有什麼正面影響?」的問題,這也是過去二十多年教改過程中,許多人會提出的疑問。這次雙語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全面推展,觸及範圍之大,遠超過近期其他相關教育變革,自然必須面對前述質疑。
雙語教育到底會為學生帶來哪些改變?學生英語程度是否會因此提升?種種疑問也使雙語教育的評量成為重要議題之一。但何時要開始評量?這也是關鍵議題。
以國家發展委員會「二○三○雙語國家政策藍圖」來看,臺灣是從二○一九年開始邁向雙語國家,而整個教育體系由教育部開始,落實到國中小,相關計畫二○二一年才正式啟動,主要的師資培育配套則是二○二○年才展開。
換言之,雖然部分縣市如臺北市、臺南市,在三四年前就已經啟動,但是以臺灣整體而言,學校雙語化的步伐是今年才開始。現階段,雙語教育的基礎與推動方式都未明朗的情況下,就要談雙語教育的評量似乎還太早。不過,若是以超前部署的概念來思考,雙語教育的評量有以下幾個面向可以提供討論。
誰該接受評量?
在雙語教育推動初期,所有人都處在適應階段,教師須習慣以兩種語言教授專業科目,學生也要時間適應雙語教學的模式,學校行政端更需要時間將學校打造成「活的」雙語環境,這樣才算完成雙語教育的基礎建設。
此時,可以視為雙語教育的第一個評量起點,其中,學生、教師、校長與行政團隊都是評量的對象。
評量形式為何?
雙語教育想看到成效需要時間,所以初期的評量並非在驗收,而是從一種健康檢查的概念出發,檢視學校是否準備好執行雙語教育。
首先,學生是否因雙語教育而認知到英語不只是一個學科,也是校內的溝通語言之一。換言之,學生能否了解語言的本質在於溝通,且能自在的於校園中使用兩種語言,這種評量必須是形成性的,由教師觀察,看學生是否願意使用兩種語言進行互動與學習,以及隨著年級增加,使用兩種語言的情況是否更加頻繁且自然。
其次,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能慢慢從國語為主,轉換成雙語教學,絕對是雙語教育能否落實的關鍵之一。該如何判斷教師雙語使用的狀況?這種對教師端的評量,須由持續性的觀課著手,例如,在一學年內對同一名雙語學科教師進行三次以上觀課,從中觀察教師雙語教學的進步狀況。
而觀課後的議課,更可透過同儕或專家的角度提供回饋,使雙語學科教師持續成長。最後,學校整體環境的建置,也必須透過持續性入校,了解校長與行政團隊是否將雙語融入校園生活中。至於雙語教育成效評估,在未達第一個五年之前談論,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