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芭蕾不只是優雅
史特拉汶斯基《火鳥》
從「天鵝」到「火鳥」
一九一○年,巴黎歌劇院舞臺上出現了一位身穿橘衣綠褲,頭上插滿羽毛的芭蕾舞者,她的動作活潑奔放,簡直就像一團火焰在飛。這位芭蕾女伶名叫卡爾薩維娜,是「聖彼得皇家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該舞團曾首演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胡桃鉗》與新版《天鵝湖》,是芭蕾舞劇演出的翹楚。
當她受「俄羅斯芭蕾舞團」邀請演出「火鳥」一角,一改過去的優雅風格,而是以爆發力和熱情震撼了觀眾。
「俄羅斯芭蕾舞團」由藝術經紀人迪亞基列夫創辦,考量當時俄羅斯國內革命四起,創作風氣保守,他決定落腳剛剛經歷新時代美學洗禮的巴黎。迪亞基列夫為了突破傳統框架,廣邀藝術家設計布景與服裝,連畢卡索也是他的合作夥伴。
在製作《火鳥》時,迪亞基列夫更大膽任用當時年僅二十七歲的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獨挑大梁。或許真的是因為年輕,沒有太多「舊作」包袱,史特拉汶斯基最後的成果充滿奇特的管弦樂效果和直擊人心的節奏,澈底顛覆大家對芭蕾舞的想像。
「冒險」獲得豐碩成果
《火鳥》的故事主要講述王子伊凡打獵時,誤闖不死魔法師卡斯奇的花園。他在花園裡看到了美麗的火鳥,忍不住上前捉住牠。火鳥哀求王子放牠走,牠願意給予一根羽毛,這根羽毛會在王子危險時解救他。王子後來為了解救被監禁的公主們和被石化的騎士,真的落入了敵人之手。幸好在火鳥幫助下,他最終驚險度過難關,也讓所有人恢復自由。
音樂一開始,作曲家就選擇用低沉、近乎陰暗的低音弦樂鋪陳氣氛(例曲:0:28),由於旋律布滿升降記號,難以辨別調性,製造出神祕且虛實莫測的體驗。不久後,管樂聲部輪流奏出心臟脈動一般撲通撲通跳動的節奏(例曲:1:10和1:33),似乎暗示卡斯奇的靈魂正藏在某處監視王國。
在一大段「黑暗」的音樂後,〈火鳥之舞〉出現(例曲:6:26),火鳥正式現身。單簧管以高音快速半音階表現輕盈靈巧的舞姿,其他聲部也配合演奏簡短的快速音群,形成「一片片羽毛率性擺動」的感受。
王子放走火鳥後,遇到十三位公主,公主們一面警告王子要小心魔法師,一面邀請他加入跳「圓環舞」。「圓環舞」是一種古老的俄羅斯舞蹈,所有人手拉手圍成一圈邊跳邊唱歌,相當富有俄國民謠風味(例曲:19:33和20:01)。
不過如果要舉出《火鳥》最衝擊觀眾的段落,恐怕是由全體舞者(王子、公主們、火鳥、卡斯奇和他的妖怪軍團)一起跳出的〈地獄之舞〉(例曲:30:48)。這段音樂充滿了強力的切分節奏,四處散布的重音彷彿說明「被變成石頭」的威脅無所不在。中途有兩段旋律試圖平息整個混亂,一個是代表火鳥的半音旋律(例曲:31:29),一個是代表公主的歌唱旋律(例曲:32:28),但整體要到火鳥唱出搖籃曲催眠魔法師時(例曲:35:24)才真正安靜下來 王子正是利用這個機會找到藏有卡斯奇靈魂的魔蛋,最後摔破它,解救眾人。
《火鳥》狂放、新鮮的樂曲安排,呈現出史特拉汶斯基「勇於冒險」的企圖。難怪首演後,這位年輕作曲家一躍成為人人關注的焦點。
音樂連結
點選連結,跟著文章一起欣賞史特拉汶斯基《火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