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裡賣花枝丸、炸芋頭、貢丸的阿菊,人長得漂亮,脾氣好,招呼客人總是笑咪咪的很和氣。前些天去跟她買花枝丸,卻見她眉頭深鎖。還來不及問她怎麼了,她就急急對我說:「我女兒今年國小要畢業了,學校辦運動會、慶祝大會。結果舞蹈、大會操,一樣都沒我女兒的分。我早就知道她們那個老師大小眼,連快畢業了,都不肯讓她表演一下,老是拿她當道具,真是氣人!」母性的愛意使原本溫柔的阿菊,一下子氣噗噗的像要爆炸的氣球。「陳老師啊,我們家阿卿口才是鈍了些,可是人很乖巧、忠厚。那天我看她回家,一個人鑽進房間抱著書包哭,我忍不住也好難過。」慈母的淚珠,無法遏抑的滾落在灰白的鬢角旁。小卿和媽媽同樣擁有一
我的母親有個小她兩三歲的妹妹,阿姨也有小孩,從小我們表兄弟姐妹就玩在一起。阿姨和我母親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母親身材適中,阿姨非常清瘦;母親是家庭主婦,阿姨白天要去上班。母親掌管的家庭鬧哄哄的,有很多親戚同住;阿姨一家只有四口。母親的家坐落在熱鬧的商業區,一出門就很多攤販和商家;阿姨家在安靜的文教區,路上行人很少。父親是忙碌的醫師,工作從早忙到晚;姨丈是教授,下班後會幫忙照顧小孩。在我的理解裡
學習、工作與人生,都需要認真的規畫,對孩子們來說,規畫的能力可以從小就開始培養,而具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規畫遊戲,更會讓他們得到滿滿的樂趣與成就感。最近,我經常帶孩子們到博物館、水族館、美術館等館場參觀。這些館場通常兼具知識性、互動性與美感,對孩子們也形成了視覺與認知上的刺激與學習經驗。因而我突發奇想,若是來設計一場遊戲,由孩子在家裡策畫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展覽,是不是更有樂趣呢?因此,
我在國中二年級隨全家移民到加拿大,課程銜接公立學校就讀。記得在出國前,我成績是超級「學霸級」的,拿過好幾次全校第一名。所以到了加拿大,我滿滿的把握——有什麼考試難得倒我?沒想到,一場期末考令我終身難忘。當時考的是社會科(Social Studies),我靠著在臺灣這邊練成的背書絕活,老早就把加拿大短短的歷史全都背熟了;再拿出以前背中國各省山川、物產、鐵道的技巧,輕輕鬆鬆就把加拿大十個省背得滾瓜爛熟。萬萬沒想到,考試當天,社會老師竟宣布:「各位同學,今天我們『開書考』!」老師說:「沒有帶課本的,來老師這邊借。」我還記得那個時候我心裡有多麼失望,本來想好好的表現一下
如果說話是出自本能,閱讀能力的養成則來自習慣,越早建立越好。知識是相通的,知識背景涉獵得越廣,讀起教育體制內的課本也就越輕鬆;如果說「課外閱讀」是一根具有神奇法力的「魔杖」,那被點中的孩子,在學習和才能方面將更能發揮潛力,領悟力也會變得更靈敏。閱讀培養思考力俄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兒童青少年的閱讀一直有長期的觀察與研究,他曾明白的表示:「兒童青少年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認為缺乏閱讀能力的孩子,將會阻礙和抑制腦部連接性纖維的可能性,使得神經元之間無法順利聯繫;換句話說,不善於閱讀的人,往往也就不善於思考。依他二十多年的研究觀察指出:
「哎喲,真不曉得講多少次了,叫他吃飯時不可以把筷子含在嘴裡,他卻老是不聽話,萬一不小心插進喉嚨多危險哪!屢勸不聽,最後只好用打的,這方法最有效。」在一場親子教育演講會後,上前告狀的是一個家有五歲活潑男孩的媽媽。「是呀,我兒子皮得要命,最愛玩電線插座,跟他說不要碰,他照樣喜歡抓住各種電器的電線拔插頭。有一天我生氣了,故意戴起塑膠手套,抓住他的手輕碰一下電源插座,一下子把他嚇得哇哇大叫,從此就不敢了!」另一位看來三十歲不到,打扮時尚的媽媽訴說對孩子的處罰方式。年輕媽媽自認為成功的「機會教育」,我聽得卻是心驚膽戰。「老師啊,其實我們打他或罵他也是不得已的。像我念小學三年級的女兒,每次
最近讀小學五年級的老大開始學複雜的四則運算,有一次需要計算兩百九十九乘上五十,他傻呼呼的就直接乘,結果因為進位錯誤而算錯了。我馬上跟他說:「你怎麼不想想看,兩百九十九就是三百減去一,那如果用三百乘上五十再減去五十,不是很方便嗎?」他突然頓悟,覺得這個方法真不錯。隔天,數學作業中有很多題目,都是引導孩子用類似的做法,先把要計算的項目做一些調整,然後進行四則運算。因為有了先前的經驗,他馬上就知
我讀小學時,班上有個很厲害的女同學是「小演說家」。她的眼睛又大又明亮,看起來聰明伶俐,同時她品學兼優,記性非常好,口齒也很清晰。有一次,她代表班上參加演講比賽,獲得了四年級組的第一名。老師非常高興,推荐校長邀請她在朝會上臺,向全校上千名同學示範演講方式。可是很奇怪,第二天校長沒有邀請同學上臺,之後連續兩週也都無消無息。小演說家一開始每晚在家裡反覆練習,日子久了就鬆懈下來。三週後的某
最近回過去服務的新竹市東門國小,參與十二年國教課綱對家長的宣導會。會後有位熟識的家長上前問候,接著愁容滿面的請教我,她家讀國小四年級的寶貝,寫九十五個語文生字要花六十分鐘,且做任何事都要爸媽費心操刀……她越描述情緒越激動!現代社會生活中,很多孩子都被父母萬般寵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成長,漸漸就養成了以「我」為中心,凡事責任都推給父母,變得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情緒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心情的愉悅或陰霾。情緒(Emotion)一字源自於拉丁文動詞,行動motere加上字首的E,代表遠離,也就是採取趨吉避凶的行動。情緒的高昂或低落,絕對會對人形成某種壓力;壓力的良窳,也絕對影響情緒的正負能量,壓力與情緒是互相共生並存。必要的哭泣有益身心英國的當代文學家何瑞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說:「對偏好思索而言,生命往往是一場喜劇;對只愛憑感覺行事的人而言,生命常常製造悲劇。」這也就是說,凡事懂得思考,能夠掌握情緒的人,總是喜悅的奔向「人生勝利組」;一切只憑感官任性而為的人,則常為自己製造了一場又一場的失敗悲劇,掉入「人生魯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