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當教育會傷人:如何找回孩子修復與重生的力量》這本書,作者群當中的張慈宜在第一個章節提到,其實不只是學業成就不好的學生,連學業成就好的學生,也可能因教育體制而受傷。讀到這句話,我一開始是有點震驚的,後來仔細想想,似乎真是如此,只是大多時候,我們會直覺的認為教育會對表現不好的學生造成傷害;而且教育造成傷害,不只在學科學習上如此,在其他學習上也是如此。比方說,我就可以輕易連結到我小時候
創造力與想像力對兒童發展十分關鍵。孩子在科技媒體時代,不應只是被動大量吸收訊息,也應能夠產生新的想法與創作。除了讓孩子學習才藝課程以外,如何避免孩子只是被動的完成課程的要求,或是參加強迫報名的競賽,而是讓孩子發自內心,充滿樂趣的創作,的確需要適當的引導策略。親情促使自信展現營造充滿期待與樂趣,又不會過度焦慮的創作發表舞臺,往往能讓孩子在較不會產生得失心,也更愉悅的情境下,自
一個小病人的爸爸來醫院拿他的健康檢查報告,順便讓我看看。他的肝發炎指數偏高,其中一項與喝酒相關的r-GT指數更是爆表。我抬頭瞧瞧這個爸爸:他的外表沒有任何酗酒的跡象,整個人看起來氣色也還不錯,自述沒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小酌對心血管健康無益我納悶的問他,平常到底喝多少酒。他回答,每天睡前就喝一小杯威士忌而已。這樣的量真的不算喝很多。不只臺灣,在全世界各國裡,許多上流社會
在臺灣,如果孩子學業成就不佳,我們通常認為是孩子不夠努力,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或是老師的教學不適合孩子,較少認為是孩子能力不夠;即使少數父母認定孩子能力不足,也多半認為是孩子不夠聰明,也就是智能發展遲緩。其實孩子可能是智力正常,只因有特別的學習障礙,於是產生學習困擾。 臺灣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學習障礙,約占四成。而在所有學生中,學習障礙盛行率約是百分之二到一成。
喜歡聽故事是人的天性,沒有孩子不喜歡聽故事,但小孩自己閱讀故事,挑戰比較大,尤其當故事角色越來越多,情節越來越複雜,考驗的不僅是讀者的耐心,還有讀者的記憶力,後者是讓閱讀過程順暢的重點。無論是字詞的形音義辨別,或是人物出現、情節變化,到故事主旨的推論,都要專注的記憶,才能讓閱讀流暢,一氣呵成。爸爸媽媽可以透過製作「故事線筆記」的方式,幫助小孩理解故事脈絡。翻開《國語日報週刊
小奇喜歡交朋友,看到朋友,總是開心的打招呼,然而,朋友卻常喊被他拍得身體好痛;小奇也很樂於學習,每天都認真的寫作業,卻老是把簿本寫破,或是用橡皮擦時一不小心就把紙扯出一個洞。跳舞的時候,小奇總是非常用力的舞動肢體,好像每個動作都用盡全身力量,看起來卻很笨拙。除了接受專業的醫療評估,了解是否為「感覺統合失調」以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在家練習控制力量呢?生活中有許多得控制「力量」的時刻:
其實,故事是有公式的:主角為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採取數次行動,而有了「美好」的結果。不過,就算知道公式,仍常能讀到令人驚喜的故事,不得不讚嘆作者的厲害。作者的巧思總能讓大同小異的故事有新面貌。不過,作者厲害,也得有敏感度高的讀者。換言之,作者寫了漂亮的故事,沒遇到有慧眼的讀者,故事就會被晾在一旁……想不想讓自己和孩子變成厲害的讀者,讀出作者巧思?沒問題,掌握訣竅多多練習,漸漸就能推敲出「自己認為的作者巧思」。沒錯,是自己以為的作者巧思,未必是作者的創作意圖。如有機會與作者對談,才能證實自己的推敲是否正確。讀到這,您可能疑惑:既然如此,為何一定要推敲作者的創作巧思呢?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的一名研究生——卡巴雷諾(AlejandroCaballero)最近靠一個簡單的發現獲得研究獎。卡巴雷諾發現,對五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付出越少的工作,做出來的東西在他們眼中越有價值。這和一般成年人的直覺剛好相反。應該是投入越多努力的,才越有價值,不是嗎?這個「挑軟的吃」的傾向或許讓孩子選擇簡單的任務做,不容易「磨鍊心志」。但帶兩個孩子來到加拿大的我,看到外國的孩子快樂的長大
奇奇升上小學一年級後,每天必須拿筆寫作業。不過,奇奇在幼兒園時運筆經驗不多,所以握筆的姿勢總是怪怪的──不是想「整把抓」,用握拳方式握住筆桿,就是「手指很癢」,無法運筆太久,總是一下子就累了,必須不斷的休息。寫功課的過程也充滿挫折,奇奇很難把筆畫好好的填進方格中,總是寫得太長,太大,超出格子。有些孩子可能從小受到妥善的照顧,比較缺乏「動手」的經驗。其實,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顧活動,例如用各種餐
不久前,我的牙齒動了「工程」,醫師說「完工」時間視情況而定,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在「開工」後的兩週,我遵照醫師囑咐,保持「靜默」狀態,盡力婉辭「滔滔不絕」的講座、課程和會議,卻避不掉非我能力所及的醫材小瑕疵。於是,在雙方都忙碌的情況下,我努力找出能和主治醫師約會的時間,但常事與願違,還是得勞煩其他醫師協助。於是,雖然我想問些細節,醫師間「擔心逾矩」的默契,總讓他們欲言又止。這我絕對可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