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工智慧議題十分熱門,從繪圖的原創性爭議,到驚訝聊天機器人幾乎可以像真人一般用文字溝通,甚至通過頗有難度的測驗。從前科幻小說家的想像,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相似。這樣的劇變,樂觀的人可能覺得能夠親身感受乘著新時代浪潮前進的暢快,實在是與有榮焉;悲觀一點的人也許認為這將是一場文明浩劫,畢竟人工智慧無法替代人類的洞察力和人情味──想像一下:如果整份報紙的文字都由人工智慧產出,那麼即使字字
最近看到兩篇文獻,探討嗜吃甜食和垃圾食物究竟算不算「成癮行為」。其中一篇文章,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Ashley Gearhardt教授,她將菸草成癮的定義,對照嗜吃甜食和零食而無法自拔的行為模式,證明喜歡這兩種東西的人其實有一模一樣的成癮症狀。以「菸草成癮」為例,抽菸的人會感覺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驅使他去找菸來抽(compulsive use),抽菸時覺得平靜快樂(psy
給孩子《國語日報》,他們就直接翻開漫畫版,還須鼓勵他們讀漫畫?還要我們和孩子共讀?這是大多數父母聽到「也要鼓勵小孩讀漫畫」時的反應,當然……還伴隨著一臉的不可置信。我沒開玩笑。漫畫也是重要的閱讀素材!擔心小孩只讀漫畫的人,可能沒完全理解漫畫的價值。以下是小小的體驗。A 讓小孩讀漫畫?B 讓小孩讀漫畫?C 讓小孩讀漫畫?看到A、B、C三個版本,我們各接收到什麼訊息?不妨也猜猜:作者在什麼情況下會安排A,什麼情況下是B,什麼情況下是C?有趣吧?同樣一句話,而且版本B和版本C不過比版本A多了框框,但讀者對文字的理解就大大不同了。我接收到
講兩則讓我感到驚豔的故事。故事一友人向我提起好幾次:她剛上國中的兒子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我認為這是在數位時代成長的孩子的通性,於是安慰她,並請她多留意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最近我們碰面,友人帶著好奇又有點焦慮的心情,告訴我她的孩子迷上網路短影片,尤其是音樂故事類影片。「這也算正常啊!極大多數的青少年藉偶像歌手的音樂紓壓,而且是同儕間的共同語言。」我回應她。
我是執業律師,也是家事專業調解委員;曾在法院擔任執法工作約十年,還當過大學講師。以這樣的經歷來看,我是純粹的法律人,但一直在尋找更豐富的人生體驗與意義,而組成家庭和養育三個孩子的過程,讓我人生的廣度與深度又進展了一些,很榮幸在此以法律人的視角,和大家談談親子間的點點滴滴。缺乏互動家庭不和睦從家事案件執業經驗,我發現許多父母沒多藉活動和孩子互動,導致孩子跌入3C產品漩渦,徒增教養困擾
希望孩子透過閱讀「獲得新知」又「學習寫作技巧」?沒問題,請看《國語日報》第6版科學版。對,您沒看錯──不是「語文版」,而是「科學版」。毫無疑問,科學文章大多會提到「科學概念」、「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科學實驗」……作者也一定是該領域的專家,才能確保文中知識正確無誤。乍看之下,會先入為主的以為科學是艱深的、專家才懂的學問,但近年來,科學家用「大眾較能理解的方式」介紹科學,好讓大家更親近科學,由是出現「科普文章」。科普文章的書寫挑戰很高,因為既要「專業」又得「深入淺出」,須有「科學」也要有「文學」、「趣味」,有時還要讓讀者覺得科學文章的內容和自己有關。辦得到嗎
在以前,育兒專家提出獨立思考能力很重要,可能會被父母忽略,而在現今這個年代,獨立思考已經被認定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也不大有人懷疑。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怎麼訓練?我認為身教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平時展現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有機會在無形之中引導孩子。資訊過量大腦易忽略思考最近,我讀到一些關於獨立思考的好例子,特別想與為人父母的讀者分享。首先,在《逆思維》這本書中,作者提到我們會以「溫水
最近門急診出現很多因腸胃炎求診的小病人,有些人嘔吐,有些人腹痛,當然也有一開始就狂拉肚子的。今天向大家介紹過去這段期間常見的兩個腸胃炎凶手:彎曲桿菌與諾羅病毒。彎曲桿菌害人腹痛如絞各種細菌性腸胃炎當中,有一種的肚子痛症狀特別明顯,甚至痛得被誤認為盲腸炎,就是彎曲桿菌感染。彎曲桿菌感染比率,在臺灣細菌性腸胃炎裡排名第二,在美國則排名第一。許多人假期旅遊,吃了幾天在地美
看到「科學」,您的腦中浮現什麼畫面?A一群穿著實驗衣,戴上護目鏡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做實驗。B一群小孩在自然教室聽老師講解,並依指令做實驗。C_________。其實,科學不僅存在於畫面A和畫面B,更能頻繁的存在於畫面C。想知道畫面C的答案?別急別急,先看看左側的「篇名」、「圖片」和「與圖片有關的文字」,就知道答案了。要怎麼看,才能只透過「篇名」、「圖片」和「與圖片有關的文字」知道答案?請參考我的「放聲思考」。一、看標題,斷詞句,問問題。看第一次:在烘手機下探索科學樂趣看第二次:在烘手機下、探索、科學樂趣看第三次:?在烘手
最近有一則新聞,是關於一名國中生運用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技術,設計出能判讀「多發性硬化症」這種特殊疾病的系統。在驚嘆現代孩子居然已經超越前浪,能夠有這樣突破性的優秀成果之餘,身為神經科醫師,比較感動的是這樣年輕的學子,能將視角投射到這些缺乏社會關心的弱勢族群,十分難得。警覺不高診斷不易多發性硬化症是罕見疾病的一種。所謂罕見疾病,依照我國的定義,是盛行率小於萬分之一的疾病,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