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有個高中生在網路上販售自己的筆記,因為筆記內容精采,銷量相當可觀。這種現象其實反映: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有點吃不消了。在我還是小學生的那個年代,我不用上英語課,也沒有本土語課,更別說什麼電腦課了。如今,學習環境產生極大的變動,學生為了因應,不得不改變學習形態,而仰賴別人製作精良的筆記,就是其中一種因應方式。另一種類似的因應方式,就是觀看各種說書網紅或解說知識網紅製作的影片。
猜猜我們是誰!我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們,不只是維持生命所需的營養來源,也是啟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感的便捷小徑,還是人際交流的溫暖媒介,更是文化傳承的智慧大使。我們,總是盡責的扮演這麼多角色,只是平時大多靜悄悄的、無聲無息的,唯有在重要節慶時才會扯開嗓子大聲嚷嚷。我們是誰?是食物,是美食!在這喜迎年節的時刻,或前一年的尾巴和新一年的開頭,我們一定要閃亮登場,與君同樂才行。既然我們這麼重要,如何帶孩子與我們同樂呢?認識我們,裝扮我們,品嘗我們!不知道怎麼做?趕緊找出《國語日報》這個好幫手。每週三第四版生活
全球最新教育趨勢強調:關鍵能力的學習應與日常生活情境連結。越來越多學校重視「讓學生藉體驗各種生活情境,發表心得與發想創意」。在家庭中,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經常讓孩子參與更多家事服務與家庭決策,期望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更有參與感。融入故事情節然而,如何讓孩子參與這些有意義的活動時,不是流於形式上的規範,而是能夠自主自發還充滿樂趣呢?運用遊戲化的機制,可以讓生活常見的活動變成具有情節的有趣故
如果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你會怎麼做?很多開明的父母會以關心取代苛責,甚至不責備孩子為什麼沒有獲得理想的成績。如果你正是這樣的父母,建議你可以再進一步,因為孩子不一定知道「父母在意的是我有沒有學到知識,而不是有沒有獲得好成績」。孩子考試成績不如預期,如何陪伴他改善?步驟1檢視準備方式你同理孩子時,我鼓勵你還要陪孩子檢討,了解考試失利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有些孩子之所以沒有
「好」讀者遇到「好」文本,定有閱讀收穫!什麼是「好」文本?大抵而言,只要版面編排吸引讀者,文本主題貼近讀者,內容知識啟發讀者,大多是「好」文本。什麼是「好」讀者?簡單的說,有閱讀策略和開放心胸的人,大多是「好」讀者;他不會帶著空白,完全接受文本的觀點,也不會帶著已知片段,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當「好讀者」遇到「好文本」,必定有閱讀收穫。當小孩遇到「好讀者」,一起閱讀「好文本」,更是收穫滿滿,因為不但能從「文本」獲得愉悅,獲得新知,獲得啟發,更能從大人身上學到閱讀的策略及開放的心胸。讀到這裡,身為父母的您可能正努力的想:我……有什麼閱讀策略?有有有,您
防疫禁令逐步解除,年假即將到來,許多人早已摩拳擦掌準備飛出臺灣,紓解近年累積的煩悶。世界各國中,鄰近的日本也許是臺灣人出國的首選。我好幾個同事或朋友,不是預訂好去日本的機票,就是已經拎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凱旋歸來。臺灣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在美食這片領域也不例外。大小餐館的菜單上常見壽司、味噌湯、拉麵、烏龍麵,象徵日本料理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當然,這類料理經常會融合臺灣人的口味。我國位處
我曾在專欄中提起一本我愛不釋手的繪本──《米爺爺學認字》,這位不因年紀而限制學習的米爺爺,最終讓讀者看見他的學習來自於「愛」。今天,我說一則「阿媽版」的米爺爺故事。話說今年臺北市一所國小,上下半年各舉辦六次家庭學習工作坊,上半年主題是「編織幸福家」的親職教育,下半年則聚焦在3C數位的「教養新思維」。我在課程中認識許多年輕父母,也包括一名不輕易缺席的阿媽。陪伴金孫成長
在過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是「口號」,呼籲大家別以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今日,它是「事實」,告訴大家「不論從事哪種工作,只要努力,都可以有成就」。我國中時(距今四十年),老師常叮嚀:「好好念書,考上好的高中,不然就去當女工。」但,事實是──女工也不好當。某年暑假,母親拜託姨丈讓我去工廠打工一個月。我起初覺得這工作太好了,因為只要坐著將兩個零件組合起來就行,還能吹冷氣聽音樂呢!做一陣子後,發現看起來簡單的事也得用腦,而且手要巧,心要細,否則……我眼前的零件逐漸堆成小山,影響生產線進度。熟能生巧後,我遇上另一項挑戰:就是「沒有新的挑戰」!這樣的工作經驗,讓當
冬天是腦中風好發的季節。前幾天氣溫明顯降低,急診室就湧入許多腦中風病患,其中不乏青壯年族群。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名二十多歲,初出社會的年輕人:一向健康,某天突然頭暈目眩,然後全身無力癱軟下來。由於他還很年輕,又沒有典型中風單側無力的表現,所以大家以為他是得了流感或是身體過勞不適。隨病情惡化,青年漸漸說不出話來,醫護人員趕緊安排腦部影像檢查,發現後腦一條大血管完全堵塞,立即施行導管治療。幸好及時將腦血栓取出,雖然可能仍會有一些後遺症,但至少避免從此四肢癱瘓,終身臥床的悲劇。由於這名病人的狀況太過戲劇性,所有參與治療的同仁至今心有餘悸。臉手口失調須儘快送醫也許是現在
最近幾次講座,我總先以一則新聞開場,大概內容是一名年輕女性失去了親如家人般的愛犬,悲痛萬分的她始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多年後,終於等到科技協助,讓她如願以償的「複製」出一模一樣的愛犬。當她看見愛犬又活蹦亂跳的出現在眼前,多年的思念之情獲得紓解,非常歡喜。然後,我請參加講座的成員發表對這則新聞的感受。成員多半贊同冰冷的科技也可以帶來溫馨,神奇的力量用對地方,一樣滿足人心;也有人失去過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