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到一所小學訪視,正巧遇到一位憂心忡忡、滿面愁容的爸爸,焦慮的在校長室和輔導等幾位行政主管交換意見,主題是如何幫助他「不想上學又生活無助的女兒」。他因為雙薪家庭而無法陪伴,話語中多表達無奈。其實,是否為雙薪家庭不是重點,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面對各種周邊因素,爸媽要重視的是孩子的心理發展,依孩子的生長發育期搭配有效的教育策略;同時和老師密切溝通,協同合作,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保障孩子的身心健
臺灣孩子在學校上課的時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長的,這還不包括課外的補習時間。上課時間長短,真的對學習有影響嗎?從上一次PISA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上課時間與PISA分數之間的關係有點複雜,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也就是說,不是上課的時間越長,成績就越好。以語文類學習為例,整體來說,在上課時間少於三小時的情況下,上課時間越長成績越好;但在超過三小時的情況下,上課時間越長,成績反而越差。
身為家長的我們,讓小孩閱讀典範人物故事,無非是希望小孩能向典範人物學習——體會他們做人處事的態度,學習追求夢想的毅力,探究開拓視野的方法……。只是家長有時感受不到「成果」!因為效果未必反應在「成績、能力」上,當小孩願意興高采烈的分享,就是最棒的成果。礙於「時間」與「效率」,現在的學習偏向文字解讀,較少體驗實做。雖然「閱讀」是大量吸收他人經驗的實用管道,但畢竟是間接經驗,多少隔離了感
我在報紙上看到,有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父親,因小學二年級女兒的數學屢屢教不會,用衣架把女兒打傷,被法院判罰拘役五十天,緩刑兩年。這種新聞看了很令人心疼,為什麼有些父母親只要一牽涉到孩子的功課和分數,就會失去理性,捨得拿起棍子、鐵條,任何手邊的器具,就往孩子身上打呢?難道分數和成績在他們的心目中,竟比親生骨肉還重要嗎?當今的職場上,年輕人如果沒有好奇心、求知欲,很容易就被社會淘汰,因為凡
筆者承辦臺北市教育局連續十年主辦的「我是小主播」比賽,其中二○一八年的主題為「小公民力量大」,吸引多校報導校園的公民行動。本篇及下篇將以該年度十九件得獎作品為主,分析校園推動公民行動教育的情況,並提出建議。題材以環保為最大宗題材最多的是「環境保護」類,減塑和海洋垃圾汙染最受關注;生態保育也不少,像是鳥類、海龜的生存環境問題;也有學生以PM2.5的危害、水資源不足等為題。環保類題材比
阿行今年剛滿三十,準備和老婆迎接第一個小生命。他們倆從年少就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打拚。婚後住在市區小套房,每天朝九晚九的上班。下班後累癱在床上各自滑手機,看著被大數據運算出來的嬰兒用品廣告占滿臉書頁面;和家鄉老朋友的聊天紀錄,早被海浪般的行銷訊息給淹沒,時間定格在結婚那天的祝福。兩個人唯一心照不宣的想法,大概只剩對未來負擔的茫然。孩子出生那天,阿行在候產室門外等了好久好久,醫生面色凝重的告知,因為胎位不正,產程拖太長,需要轉成剖腹生產。之後又過了一個晚上,幸好母子均安,阿行便急忙趕回上班崗位。他變得更加努力工作,以負擔老婆育嬰假期間的經濟壓力。然而最近他卻發現,回家時小寶寶常常
「醫師,你知道我為何選擇當捕手嗎?」來看診的病患小哲問我。望著膚色黝黑的他,我並不知道他在球隊擔任的角色。小哲眼中閃爍著光芒說:「當然是因為捕手可以調度哇!我是球場上的小教練呵,每次守備時,教練的暗號都是先打給我,然後我再傳給大家。球場上只有我是面對所有隊友的!」熱愛棒球的小哲現在四年級,學校的棒球隊是傳統的少棒勁旅,在新北市頗負盛名。印象中,學校曾代表國家出去比賽,所以歷任教練都
閱讀品格、才能出眾的人物故事很有必要,因為故事會影響人格,使孩子言行不知不覺的趨向典範人物,師長引導閱讀時則要建立適切的策略。透過「略讀」,可約略認識許多很棒的人,約略知道這些人的成就,但略讀只能看見那些人物「擁有」的亮麗成果,卻不知道他們是「如何」走過來的。相對略讀的另一種策略是「細讀」。細讀則可深入了解人物成長的時代背景,發現他萌生夢想念頭的契機,看見他如何因別人的幫助而突破困
你可曾注意過,家裡的孩子可以輕聲細語跟芭比娃娃說好久的話,為那不是纖維棉布做成的娃娃認真梳理將近一小時的頭髮,或為絨毛玩偶擺設餐具,為它做滿滿一桌「佳肴」;或者,那難得安靜的兒子,竟花幾乎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安安靜靜的蹲在屋子角落,專注看一列螞蟻搬餅乾屑。如果你認為他們的行為實在無聊,舉動超級幼稚,恐怕你的思維與孩子已有不小的差距,貼近不了孩子內心「神祕的水晶球」。在女兒六歲即將上國小的那個
身為國小高年級導師的我,是從學生在班上相互流傳的漫畫中注意到「鬼滅之刃」這部動漫作品的。我好奇詢問他們正在風靡什麼,學生強力推荐了「鬼滅」,使我也開始觀賞這部熱門動畫。即使我平常並不特別愛看動畫,竟也忍不住一集接一集的觀賞下去,因此對《鬼滅之刃》產生某種程度探索的好奇心。年少讀者瘋鬼滅電影締造票房紀錄原以為《鬼滅之刃》只是一時流行,雖然動畫因疫情暫時沒有繼續更新,學生依舊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