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今年發表一篇論文:學者找來七千五百個愛爾蘭孩子做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的教養方式比較嚴格,孩子心理失衡的機會比一般孩子高了足足一點五倍。學者解釋,這是因為嚴格型的父母讓孩子成長的環境充斥著敵意,讓孩子不易放鬆;好比發條上緊太久,比較容易壞。雖然在父母嚴格的教導下,孩子往往看起來乖巧有禮,但他的心理健康或許已遭受相當程度的摧殘。我帶一雙兒女從臺灣來到加拿大。身為爸爸,我常常問
臺灣前陣子連續發布兩次颱風警報,雖然颱風都沒有登陸,但是後續帶來的氣流仍然讓某些地區淹成水鄉澤國。即使如此,大多數都市人可能已經忘了早些年那些強颱帶來的狂風暴雨,只剩下對於颱風假的浪漫期待。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當大自然發出怒吼,我們仍然應該臨淵履薄,不可輕忽。氣候變遷危害深遠氣候變遷已經對全世界造成許多影響和危害,對孩子的影響尤其深遠。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高溫,可能使孕婦早
日前有網紅被人指控,說他的影片內容剽竊別人的影片,甚至有幾乎原封不動照抄的情況。網紅出面聲明,說他從未宣稱他的影片是原創,不少他的觀眾也表示支持。老實說,這樣的現象讓人有點憂心,但也不得不說,現代人對於知識是什麼,什麼樣的知識是有價值的,觀點和過去已有不同。那對現代人來說,知識的意義何在?其實從人工智慧生成技術問世以來,有個問題一直存在──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些自動生成的內容?如果一個
之前我主持《愛+好醫生》節目,有一次出外景時遇到一個可愛的小男孩,他每次寫數學作業,一定要騎獨輪車在家裡客廳繞來繞去;繞完一圈,才坐在書桌前寫一題數學。他的父母在牆上貼滿「專心」的標語,卻阻止不了小男孩這種行為,他說只是坐在書桌前,他反而無法專心。類似情形也在教室內發生。幾年前,指尖陀螺風行一時,小學教師深感困擾,因為學生不但下課的時候玩,上課聽講的時候也轉陀螺,連寫作業的時候陀螺還是轉個
八里國中校園偶然發現領角鴞出沒,師長實驗性的帶著學生架設巢箱,沒想到真的被用來育雛。領角鴞屬於保育類動物,於是學校向農委會申請校園觀察計畫,以符合法令,也向特生中心申請標本用來教學,最後開發出獨特且緊密結合生活的校訂課程。觀察領角鴞 獲得環境資訊 育雛期,師生除了用望遠鏡觀察巢內鳥母子活動,自然及語文領域也配合培訓小解說員。幼鳥離巢後,取下巢箱,分析裡面的食繭與食物殘渣。師
父母都希望孩子主動求知,而不是被動學習;甚至希望孩子不僅「想知道」,還能「想辦法知道」。「想辦法知道」的途徑很多,比如查閱書籍,或是上網搜尋,但是還有一種「求知」的方式,就是動動嘴問人,也就是「訪談」他人。「訪談」是有目的的,通常不是單一問題,也不是「是非題」,而會根據目的,先擬好循序漸進的問題,藉「一問一答」解惑並獲得更多資訊。爸媽是不是很訝異:「訪談」是孩子做得到的事嗎?要訪談他人,得先有勇氣開口;敢說了以後,還得知道該問些什麼。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有句話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夢有多遠,腳步就能邁多遠。」給孩子任務,必定能看到他的學習與成長。想訓練訪
人類兩三歲以後,便開始享受戲劇遊戲的樂趣,例如:扮家家酒,模仿飾演各種人物或動物;即使長大了,角色扮演與戲劇活動仍然帶給我們滿足感,甚至培養很多能力。這當中包含自我覺察、創造力、觀察力、規畫力、表達力、自信與毅力等能力的展現。具備難度變成刺激挑戰在科技蓬勃發展的元宇宙時代,孩子不但能參加戲劇的課程或營隊,還可以藉由科技的輔助,發展小小數位戲劇創作,例如:短影音、小遊戲,甚至可以用這
從我當律師,承辦家事案件以來,時常被問這樣的問題:如果夫妻離婚了,擁有親權的一方,可以限制對方到學校探視子女嗎?或者「雖然是共同親權,但是擔任主要照顧者那一方,可限制另一方到校探視子女嗎」?發生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雙方雖然立下離婚協議,或有法院調解成立的筆錄,也可能是法院裁判,確立假日探視的方式和時間,但由於雙方離婚後關係仍然不睦,所以無法依照協議內容順利進行親子會面交往。偶爾也因孩子對
當年好萊塢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賺人熱淚,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各種書籍、影片和文章,都熱烈討論幸福的定義。隨著社會加速變遷,當人人都有機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提供他人幸福之鑰時,仍沒有人能預測自己的未來,大家都在生活中投石問路,摸索著前進。當孩子漸漸長大,三明治世代的父母對人生下半場的幸福之路,似乎更徬徨且不確定了。我們想知道什麼能讓我們感到滿足,什麼能給人生帶來真正的快樂,但答案在哪
謝謝讀者的回應!許多讀者看了專欄前兩篇文章〈素材吸引人朗讀成功第一步〉(112年7月8日刊出)與〈事前多練習朗讀大成功〉(112年7月22日刊出),紛紛表示──沒想到《國語日報週刊》這麼吸引人,覺得運用聲音「為彼此朗讀」滿有意思的,學到「動物圖說」的介紹順序……但也有人提出和孩子試行時的困擾與疑惑。為了答謝讀者,這次,我以《國語日報週刊》第四版「新知放大鏡」為例,回應多位讀者共同提到的小疑惑──暑假,透過視訊朗讀給對方聽,但對方手上沒有報紙,也不容易讓對方看到我們手上的報紙,朗讀時一整個自言自語,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聽著……很尷尬,怎麼做會更好?這個疑惑很清楚的讓人知道「朗讀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