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公民課

從黑死病到新冠肺炎 種族歧視隨疫情蔓延

(2020/02/27中學生報)
文/嚴震生 圖/美聯社

 自新冠肺炎在農曆年前爆發後,至今已有逾七萬人感染,逾兩千人死亡;雖然死亡率不算高,但已造成很大的恐慌。由於只有幾百例是發生在中國大陸境外,且境外死亡病例不多,因此全球媒體的焦點集中在為何疫情會在武漢地區爆發?中國大陸的政治制度及人民生活習慣是否為疫情持續擴大的原因?在這些新聞報導的推波助瀾下,我們看到種族歧視的事件陸續出現,暴露人性的軟弱和陰暗面。事實上,如此的無知與偏見,歷史上也曾發生過,例如,中世紀的黑死病,使猶太人成為代罪羔羊及屠殺對象。

造謠黑死病起因 群起屠殺猶太人
 十四世紀爆發的黑死病,造成歐洲約三分之一人口死亡,是人類史上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根據醫學調查研究,黑死病應是鼠疫桿菌所引起的,然而,因當時歐洲各國的政府和醫生無法解釋及阻止疫情的擴散,於是民間興起了「猶太人在井水下毒引發疫情」的謠言。猶太人原本在歐洲就是遭到歧視的族群,更因這番謠言,合理化成為被屠殺的對象。
 首先,一三四八年四月,法國土倫四十名猶太人在家中遭到殺害,接著,西班牙的巴塞隆納也發生屠殺事件;一三四九年二月,法國史特拉斯堡約兩千名猶太人遭殺害後,此類暴行迅速擴散至歐洲各地;同年八月,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德國美茵茲和科隆的猶太人社區完全被摧毀;一三四九年,在瑞士的巴塞爾,包括宗教領袖在內的六百名猶太人被綁在木樁上活活燒死。這一連串迫害猶太人的事件,直到一三五一年才逐漸平息。
 儘管當時的羅馬天主教教宗克里門六世曾連續公布兩個敕令,呼籲民眾勿將黑死病怪罪於猶太人,並要求神職人員提供庇護所保護猶太人,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四世允許當地人沒收受猶太人的財產,使屠殺者更有誘因進行屠殺。此外,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甚至還慫恿暴民殺害猶太人。

疫情引發排華潮 加深既有歧視
 距中世紀猶太屠殺六百多年後的今天,將傳染病怪罪於某一族群的情況再度發生。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種族歧視的程度沒有到屠殺的地步,但種種歧視事件已引起許多海外華人社群的不安。猶太人在中世紀遭到屠殺,是因被懷疑在井水中下毒引發疫情,而這一次,華人是被視為疫情的散布者。猶太人和華人這兩個族群廣布在全球許多國家,或許和當地人本來就有些摩擦與誤解,一旦出現傳染病,既存的種族歧視就更容易爆發,成為反猶或排華的情緒和行動。


歧視是人的偏見,因族群、宗教信仰、性別、年紀及殘障等差異而給予他人不同且較差的對待。儘管有許多政府明文規定禁止上述歧視,但這僅是法令上的規範;個人心中存在的歧視,還是得透過教育和社會化的過程才能改善。然而,長久以來最反對歧視的歐美國家,近十年因極右派勢力興起,加以政治人物的民粹
操作,已成為種族主義的溫床;無論是拉丁裔、非洲裔、阿拉伯裔、或是亞裔,都成為種族歧視的對象。因此,新冠肺炎引發的排華聲浪,事實上是促使既有歧視浮上檯面的催化劑。

學界媒體歧視言論 盼同理心化解
根據上述背景脈絡去理解,我們就不會對最近新聞中提及的歧視行為感到震驚了。例如,澳洲一名人士以新冠肺炎造成多人死亡為由,拒絕和華裔外科醫生握手;義大利著名音樂學院的教授暫停為亞裔學生上課;加拿大多倫多的私立高中老師,拒絕為中國學生上課。此外,米蘭的社群網站出現「遠離中國學童」的呼籲;法國北部的一份地方報紙甚至將新冠肺炎描述為「『黃色』警戒」;而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在其社群網站表示,新冠肺炎期間,個人如果感到焦慮、無助、不能專心、失眠及「仇外情緒」,都屬於「正常反應」。
雖然因應輿論的抨擊,法國報社已撤回「黃色警戒」的說法,柏克萊大學也刪除了有關仇外情緒的言論,但這些事件背後反映的種族歧視姿態,還是讓人感到憂心;畢竟前者是媒體,後者是高等學府,都是我們期許最不應該有種族偏見的場域。雖然臺灣目前的公衛醫療體系健全,也成功的控制住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但因我們是華人社會,仍有可能因誤解和偏見而遭到歧視。如果我們明白受到差別待遇有多難受,也要學習將心比心,避免對他人抱持歧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