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在他的童話心理學中,講到格林童話裡〈特魯德夫人〉的故事: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女孩,不經意跑到巫婆「特魯德夫人」的家中,結果就被巫婆變成了柴火,最後成為一片灰燼。這個故事除了提醒孩子不要接近陌生人外,河合先生認為是給孩子們的生命教育——生命的劇變,往往會比想像中來得突然、劇烈,而讓人猝不及防。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似乎就像特魯德夫人一般,突然改變了孩子的生活,甚至造成許多擔心、害怕,以及心理上難以調適的地方。在重災區的歐洲,針對孩子的心理調適做了許多建議,提出與大家分享。
知識就是防疫力
父母可能為了避免孩子過度緊張而選擇三緘其口。但小朋友其實具有強大的觀察力與好奇心,如果觀察到外面的世界變了,但父母卻裝作沒事的樣子,反而會更加不安。
如果年幼的孩子完全沒提問,那麼可以考慮單純教導洗手、不要揉眼睛等生活習慣;如果小朋友提出問題,父母可以符合年齡認知的方式回答。讀幼兒園的孩子多半已能理解外界有「壞東西」,一不小心就會讓人生病的概念。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特別喜歡唱歌跳舞,因此用帶動唱的方式教導衛生習慣,孩子很快就能琅琅上口。
小學以上的孩子,已可對他們解釋病毒的概念,包括如何傳染(飛沫與空氣的差別),從何處入侵體內(口鼻和眼睛黏膜處),以及感染後會怎麼樣(發燒、咳嗽、呼吸困難)。教導他們該怎麼做(不要讓自己生病,也不要傳染給別人),讓他們了解各種規矩的道理,有助於要求孩子遵守健康的生活習慣,且緩解內心的焦慮。
父母展現自信心
父母的自信與否,決定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面對焦慮。跟孩子溝通時,避免使用過激的字眼(例如世界末日要到了),也要控制自己的語氣,讓孩子覺得一切都在爸媽的掌握中。
在家庭生活中,可適度的給孩子看新聞、了解狀況,但避免讓孩子暴露在持續不斷的訊息攻勢中(例如一整天都在播放新聞),也要適當的解釋新聞訊息,避免孩子產生誤解。
此外,儘量維持家中的生活作息,並以靜態、室內的活動(例如陪孩子閱讀)取代出遊,這些都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
父母也要留意孩子的行為是不是有一些改變,例如特別暴躁或沉默不語,這通常是暗示小朋友感到驚慌。此時可協助孩子區分哪些是高風險的地方(如公共場所),哪些是安全地區(如家裡),以增加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了解保持清潔與乖乖待在家,就可以幫助許多人,也可讓他們產生更多自我控制的感覺,避免因無能為力而造成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