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水
僅可進行環境消毒
二月底時,臺灣中小學剛開學,許多學校要求師生進校門前需要量體溫,確認沒有發燒才可以進入學校。有新聞報導指出,有間學校除了量體溫,還在校門口設置了類似洗車設備的「全自動噴霧隧道」,只要有人經過,就會自動噴灑「次氯酸水」進行消毒,這樣真的可以消毒嗎?
事實上,次氯酸水並不適合用來消毒皮膚,主要是因為次氯酸水的消毒原理,和含有次氯酸鈉的漂白水是一樣的,他們的有效成分都是「次氯酸(HClO)」分子。這個分子接觸到細菌或病毒後,就能直接破壞病原體的分子結構,使病原體失去活性。因為效果太強,很容易刺激皮膚,只適合用在環境清潔、殺菌,不適合噴在皮膚上。
紫外光
不可直接照射人體
也有新聞報導,有社區在入口處設置紫外光燈管,要求進入社區的人,必須先在紫外光燈下停留消毒之後才能進入,這也非常危險。紫外光燈殺菌的原理,就跟晒太陽殺菌相同,因為紫外線能夠破壞細菌、病毒的分子結構,達到殺菌消毒的效果;同理,照射紫外光燈,也很容易使脆弱的眼睛和皮膚受傷。
此外,使用紫外光燈有許多限制,例如沒照到的地方就沒有消毒效果,像是衣服的皺褶處就無法消毒乾淨;然而,即使攤開所有的皺摺進行消毒,只要照的時間不夠久也沒有效果。但我們很難「量化」到底要照多久才夠,因此這種消毒方式並不可靠。
75%酒精
針對特定病毒細菌
說到專門針對這次疫情的消毒方法,酒精算是最熱門的一種。酒精可以殺死冠狀病毒,而且濃度在70─78%之間效果最佳。
但酒精不是萬能的,它只對細菌和具有「套膜」的病毒有用。病毒套膜和細胞膜一樣,都是脂雙層的結構,而冠狀病毒就是一種有套膜的病毒。酒精能穿透脂雙層,破壞病毒內部化學物質;不過無套膜的病毒因為病毒外殼的化學組成不同,使得酒精不易穿透,所以對無套膜病毒無效。
肥皂
確實洗手效果最好
說了這麼多消毒方法,其實「洗手」才是最有效的。肥皂或洗手乳的界面活性劑可以破壞病原體,搓揉也能鬆動卡在指縫和皮膚皺摺中的細菌和病毒。最重要的是,用流動的清水沖洗雙手,可以有效帶走細菌和病毒。
要提醒讀者,很多人沒確實洗手,效果並不好。洗手前要記得拿下戒指、手錶等飾品,洗手的搓揉時間至少要四十至六十秒,再依照「內外夾弓大立腕」口訣,仔細搓揉雙手所有縫隙,最後要擦乾,才不會又輕易沾附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