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玫伶
圖/阿喵菜市場
發生什麼事?
最近發生流行疫情,有傳染風險,因此政府要求調查每位師生的旅遊史和接觸史。如果有去過流行地區就要通報,並在家中進行健康管理。
每個學生的反應都不同。花花心想:「我剛去過疫情流行地區,可是身體好好的,為什麼要通報?」捲捲擔心:「如果被知道剛去過流行地區,別人會不會用異樣眼光看待我?」糖糖認為:「去哪裡是我的隱私,不想讓別人知道。」球球希望老師公布去過流行地區的名單,「大家避免靠近他們,保護健康啊!」
先釐清狀況
˙有必要進行調查嗎?
平時我們去過哪些地方、和哪些人接觸過,都屬於個人資訊,我們想公開就公開,不想說也沒關係;如同有些人會在臉書打卡,表示到此一遊,有些人則選擇不公開,這完全是個人自由。
不過,如果發生會危害大眾健康的傳染病疫情時,政府必須掌握哪些人去過疫情嚴重的地區,或哪些人跟已經確診的人接觸過,避免再擴散。在這種時候,調查是必要的。
˙可以公布調查結果?
雖然疫情流行時,政府可以要求民眾提供「行蹤」,但仍須盡力保護個人資訊,因為請民眾提供行蹤是「特殊狀況下的不得已」。
不過,有時也會碰到不配合或行為惡意者,例如明明知道自己到過疫區,甚至出現症狀,卻仍未加防護的出入公共場所;那麼擁有執法權者,也可衡量情形公布部分資訊(例如該民眾的居住縣市)。
再動腦想想
˙調查同時保障隱私
尊重隱私是進步社會的指標,但和公共利益產生衝突時,也需要受到限制。但要怎麼在限制最小的情況下,達到最大的公共利益,就需要智慧的判斷了。以調查旅遊史的例子來說,大家不妨比較下列兩種方式,哪一種對隱私權較有保障?
一、在班級Line群組上調查,請成員在群組上回答。
二、用Google表單調查,填答後送出。
很明顯的,第一種方式會讓群組成員看到彼此的回答,無法保護個人隱私;第二種方式只有發起表單的人可以看到,比較能保障隱私。如果第一種調查方式能改成:「無須在群組回覆,請私訊給我。」這樣就對隱私多一層保障。當然也會有人覺得此事不須小題大作,但別忘了,每個人對隱私的感受不同,不能只以個人想法推論別人的感受。
˙誰能限制他人隱私?
這件事還有一個重要的思考點:想要限制他人隱私的人,必須擁有合法權力,同時遵守道德責任,避免無限上綱,請看左邊表格:
現在,我知道……
當隱私和公共利益衝突時,有時必須限制個人隱私,提供必要資料。但是,個人資料必須被保護,避免侵犯人權。